岐黄文化精髓解读
2025-05-29 09:38:39
  • 0
  • 0
  • 1

岐黄文化精髓解读

生命的内涵是健康与愉悦的活着‍。人类作为生物,健康的活着是第一意识,如何呵护健康?于是人类有了第一部关于呵护肌体健康的论著《黄帝内经》,距今有5000多年历史。人类作为生物,愉悦相处是第二意识,人与人如何愉悦相处?于是人类有了第一部关于愉悦相处的论著《文王八卦》,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可以认为《黄帝内经》与《文王八卦》是中华文脉的两部天书。

本文就《黄帝内经》这本天书的思想精髓做一解读。

●  岐黄文化概论‍

‍岐黄论道所奠基的“形神兼备”的一元化健康理论,是人类最精准、最科学的生命理论。《黄帝内经》是岐黄文化的经典。

‍“形神兼备”是《黄帝内经》对健康的基本定义,“形”指肌体健康,“神”指精神健康。完整的生命是“形神合一”的整体结构,生命图谱如下:

岐黄文化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形神兼备论,五脏藏神论,五脏情志论,五志相克论,五运调和论,这一系列的理论环环相扣,将生理与心理和医理与哲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理论的整体性、一统性、思辨性、标本兼治性无与伦比。

精、气、神是岐黄文化的基础理论,体现了物质与精神一体化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系统论思想,“精”指构成人体的有形物质,“气”指构成人体的无形物质,“神”指有形与无形物质运化的功能,生命的活力就在于“神”的正常与否上,在岐黄医学里也称为灵魂,灵魂包含神、魂、魄、意、志五种要素,这五种灵魂要素又左右着“喜、怒、思、忧、悲、惊、恐”七种情感,将“七情”中的忧悲与惊恐合并后称做“五志”,“五志”依托“五脏”来表达与反映人的情感,称为“情志”,在岐黄心理医学中,“情志”变化是心理疾患的祸首。

岐黄文化有着明确的整体性特征,以系统论为思维方式,认为人体各部分紧密关联,心理与生理密不可分,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通道,以气血津液为载体,以神为统领而构成生命之活力。正因为有着整体性观念,从而在病理分析与诊疗上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转化的思辨性特征,正因为有着治疗方法上的思辨观念,在治疗效果上就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内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形神兼备论、标本兼治论、心主神明论、五脏藏神论、五气论、五志论、气机与心神论、精神内守论等等这一系列健康理论均为《黄帝内经》首创。中华岐黄医学是生理与心理统一的科学,是医理与哲理辩证的智慧,笔者坦言:岐黄医学是人类心理医学的开山鼻祖。

●《内经》精华论断解读‍

1、“形神兼备”理论是《黄帝内经》对健康的基本定义,“形”指肌体健康,“神”指精神健康。“精神内守”是《黄帝内经》养生论的纲领,所谓“内守”的这个精神,就是心理平和,外不感六淫,内不伤七情,今人所讲的心理平衡,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论著过了。

2、“标本兼治”理论是以系统论为思维方式,认为人体各部分紧密关联,心理与生理密不可分,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通道,以气血津液为载体,以神为统领而构成生命之活力。正因为有着整体性观念,从而在病理分析与诊疗上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转化的思辨性特征,正因为有着治疗方法上的思辨观念,在治疗效果上就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对于标与本的关系《内经》的五脏功能论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①心藏神,主脉,志为喜,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②肝藏魂,主筋,志为怒,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③脾藏意,主肉,志为思,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④肺藏魄,主皮毛,志为忧悲,开窍于鼻,其华在毛。

⑤肾藏志,主骨、主髓,志为惊恐,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3、“心主神明”与“五脏藏神”理论精辟的论证了五脏与灵魂的关系,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正是心、肝、肺、脾、肾这五种脏器要素和神、魂、魄、意、志这五种灵魂要素构成了形神合一的健康肌体。

‍神—表征思维能力;魂—表征反应能力;魄—表征行动能力;意—表征决断能力;志—表征记忆能力。‍

“主神明”是心脏的统帅功能,心脏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行为活动的总管。“脑为元神之府”,即大脑只是收集信息与储存信息的机构,长在脑袋上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头将收集的信息由神经传导给“心神”,由“心神”处理后再由神经传送给大脑储存,中医的这一“心脑合一”理论在心理医学应用上更有实际意义和远景。

4、“五气”与“五志”以及“气机与心神”理论,精辟的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着人体的“肺、肝、心、脾、肾”,并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人的“喜、怒、思、忧悲、恐惊”这五种情志又对应着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情志之间也相互影响,即“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悲伤肺、喜胜忧”,“惊恐伤肾、思胜恐”,这精辟的理论对情志转归很有现代心理学意义。

“五气”与精神疾患的关系《内经》论述得最精准。《内经•宣明五气篇》有这样一段精辟论述,“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这段话是论述五气对五脏的致病关系及其表现的精神症状。心气郁结为噫,噫就是精神恍惚;肺气郁结为咳,咳就是傻笑无常;肝气郁结为语,语就是语无伦次;脾气郁结为吞,吞就是吞声咽气;肾气郁结为欠,欠就是木讷痴呆。精神恍惚、傻笑无常、语无伦次、吞声咽气、木讷痴呆,这不都是精神失常的最基本症状么。

对精神失常在标与本的论证关系上,中医圣祖的论述显然比现代精神医学因果关系清晰、病理逻辑严谨。依祖国医学理论可以肯定的断定; 五脏情志郁结导致的情绪不良是要害。可以说岐黄文化是精神障碍的真正克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