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源头姬水流域
2025-04-03 10:21:25
  • 0
  • 0
  • 1

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源头姬水流域

作者  岐山县姬水书院主持  杨帆

     成书最早的《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春秋时代的历史学家左丘明先生这段文字留给我们两个信息:一是黄帝、炎帝为兄弟俩,其幼年故里应属同一地望,二是成年后黄帝在姬水流域繁衍生息,炎帝在姜水流域繁衍生息。

      关于姬水在哪里的争议颇多,作者曾在2024年1月6号发表在《博客中国》上的《姬水流域是黄炎部落最早繁衍生息的母亲河》一文里认定:“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春秋时代的历史学家左丘明这珍贵的一十二个字的历史留存,郑重的记载着黄炎子孙的先祖黄帝与炎帝生存的地望,姬水就是流淌在古周原大地上的岐水,姜水就是岐水的下游, 由文献依据、水系依据、考古依据、史料依据逻辑推断:陕西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姬水流域(含凤翔、岐山、扶风、武功)是黄炎部落最早繁衍生息的母亲河。   

    湖南社科院考古所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也明确认为: "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的横水河。”。何光岳先生这一姬水就是横水河的表述不一定确切,但他认定的姬水就是岐水以及姬水就在岐山县境内的研究成果,应该符合水系事实,因为左丘明的这段记载是在周朝末期,他的记载文字肯定来自于周人的后裔所传言,周人是黄帝的后代,姓姬,周人把他们先祖老家的水系岐水叫姬水也自然符合地域方言习惯。

    关于岐水,隋代学者萧该在《汉书音义》一书中就有关于岐水的记载: “ 岐,水名也,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迳美阳县之中亭川,合武水。”。 这段文字记载与《水经注》记载的水系一致,该记载水系也与当今流经凤翔、岐山、扶风、武功的水系一致。《汉书音义》中的“二川并逝”,就是指岐山的横水河川与雍水河川在岐山县大营乡河交村的并拢,“俱为一水”就是两水汇合后的湋水河(后河),隋代统称为岐水,岐水又东,流迳扶风县古姜氏城南后为姜水,合武水就是姜水东流再汇入当今武功县的漆水河(古称武水)。参见岐水流域图。

   今欣喜的是看到2025年4月2日《文物陕西》公众号发布了《周原地区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初探》一文,文章来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以翔实的周原地区古聚落考古事实证实了姬水流域远古的繁荣。

   下图是周原地区商周时期遗址分布图(图中将雍水河、湋水河、姜水河都以湋河标注),由分布可见,岐山县京当地区遗址分布最为密集。


     下图是京当型商文化期遗址分布图。京当型商文化期遗址分布在七星河沿岸,共8个遗址点,见图中为橙色标记,含京当、贺家、王家嘴、双庵、老堡子、白家窑、法门镇。

    

下图是先周早中期遗址分布图(不含京当型)

下图是先周早中期遗址分布图(不含京当型)

下图是先周晚期与西周时期遗址分布图,京当地区为聚落最密集区。



    该文根据聚落遗址分布考古事实,把周原地区定义为东抵漆水河东岸,西至宝鸡市区,北至岐山山脉,南至渭河南岸邻近区域,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称为大周原。

       该文根据聚落遗址分布考古事实,将聚落遗址分布规律分为两横八纵带,两横为湋河横带和渭河横带。八纵为漆水河纵带、七星河纵带、孔头沟纵带、大殿沟纵带、川口河纵带、西沟河纵带、千河纵带、金陵河纵带。

       聚落数据见下表

周原地区先周晚期至西周时期“两横八纵”内遗址统计表

   聚落数据表明,七星河纵带先周晚期为24,西周时期高达129,均属聚落分布密集度最高的水系。岐山京当地区最有可能是黄炎部落繁衍生息的根据地。


     古周原地区的远古繁荣,进一步证实了黄帝故里就在姬水流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