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认识岐黄文化
2025-10-30 17:53:35
  • 0
  • 0
  • 5

带您认识岐黄文化

弘扬岐黄文化      解读黄帝内经

落实规划纲要①  呵护身心健康   

          ----题记

●什么是岐黄文化?

岐指医学圣祖岐伯先生,黄指中华初祖轩辕黄帝,所谓岐黄文化就是依托他们两人就人类健康问题而论道所形成的康养智慧,流传至今的《黄帝内经》是岐黄文化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原则的建构;《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脏腑经络、腧穴针灸原则的建构。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岐黄文化的鲜明特色,也可以说岐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科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康养智慧。

●岐黄文化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在人类早期的治病思想里,鬼神观念占居统治地位,不但病因要寻求鬼神因素,治疗也多以巫术之法,《黄帝内经》的诞生是人类治病思想方式上与传统巫术的决裂,让医学思维步入了科学轨道,《黄帝内经》作为护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的学术思想,决不可能属于某些人所谓的伪科学之列,热爱生命的国人欲求健康愉悦的活着,就得在康养理论与实践上返璞归真。

●为什么要弘扬岐黄文化?

重术轻道是国人呵护健康的最大误区。

《黄帝内经》奠基了中医,但《黄帝内经》又不等同中医,岐黄论道而非岐黄论术。

术是治疗,道是呵护,正确呵护自己不生病总比有病求医高明得多。

弘扬岐黄文化,就是弘扬自我呵护健康的大道理,这是国人大都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应有知识。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必须弘扬护佑了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五千年的这一康养文化智慧。

●关于岐黄故里的正本清源

 弘扬岐黄文化不是靠杜撰岐黄故里争宠,而应以尊重历史为重。在文化与旅游捆绑而谓之的产业化大潮中,黄帝和岐伯两人的故里之争成为各地弘扬岐黄文化的品牌之战,已建成黄帝故里的有河南新郑黄帝故里,还有甘肃天水黄帝故里,已建成岐伯故里的有甘肃庆阳岐伯故里,还有四川盐亭岐伯故里。

首先黄帝故里究竟在哪里?历史文献是不容回避的。

春秋时代的历史学家左丘明所著的《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这是关于黄帝炎帝故里最早的记载,左丘明生年为公元前502年至公元前422年,为鲁国太史,为当时最著名的史学家,左氏家族世为太史,通观周史,其可信度应该最真。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其依据主要来源于西晋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一书,甘肃天水的"轩辕故里"其依据主要来源于东晋.郭璞注《水经》一书,皇甫谧是位医生,郭璞是位风水师,其杜撰黄帝故里的文字都没有其前的历史文献依据。皇甫谧生年为公元215年至公元282年,郭璞的生年为公元276年至公元324年,其生年比左丘明晚700多年之久,其所记的“轩辕丘”、“轩辕谷”地名不排除是周人的后裔以先祖轩辕氏的名义为其处所命名。

姬水在哪里?姜水又在哪里?水系事实是不容杜撰的。

单就姬水而言,就有当今岐山的“岐水”说,有当今麟游、乾县、武功的“漆水”说,有当今河南新郑的“潩水”说,还有当今甘肃的“洮水”说,湖南社科院考古所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明确认为: "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的横水河。”。何光岳先生这一姬水就是横水河的表述不一定确切,但他认定的姬水就是岐水以及姬水就在岐山县境内的研究成果,应该符合水系事实,因为左丘明的这段记载是在周朝末期,他的记载文字肯定来自于周人的后裔所传言,周人是黄帝的后代,姓姬,周人建立的朝代周朝就在岐水流域,周人的后代把他们先祖老家的水系岐水叫姬水也自然符合方言习惯。

关于岐水及姜水,隋代学者萧该在《汉书音义》一书中就有记载: “ 岐,水名也,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迳美阳县之中亭川,合武水。”。 这段文字记载与《水经注》记载的水系一致,该记载水系也与当今流经凤翔、岐山、扶风、武功的水系一致。《汉书音义》中的“二川并逝”,就是指岐山的横水河川与雍水河川在岐山县大营乡河交村的并拢,“俱为一水”就是两水汇合后的湋水河(后河),隋代统称为岐水,岐水又东,流迳扶风县古姜氏城南后为姜水,合武水就是姜水东流再汇入当今武功县的漆水河(古称武水)。

 隋代《汉书音义》所记载的这千古不变的横水、雍水、湋水、姜水、武水水系,从地缘关系上最能清楚的诠释以下这几个历史事实:

①黄帝与炎帝是同胞兄弟,黄帝居住岐水流域的上游岐水,炎帝居住岐水流域的下游姜水,作为同胞兄弟居住在同一水系符合地缘常理。

②姜水合武水之地域正好与炎帝后裔姜嫄圣母所居之古邰地一致,也与当今公认的农神后稷(炎帝后裔姜嫄圣母的儿子)所居地原武功县扬陵区一致,符合“炎帝以姜水成”的记载。

③姜嫄圣母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在远古交通落后的环境中只有在同一水域居住才有通婚的可能。

④炎帝后裔姜嫄圣母的儿子是农神后稷,农神后稷又是轩辕黄帝的玄孙,中华民族正因为有了姬姜两姓联姻的缘故而有了“黄炎子孙”这一认祖归宗的称谓。   

隋代学者萧该所著的《汉书音义》一书中关于岐水与姜水的记载,与左丘明记载的姬水与姜水水系完全可以自洽,其它杜撰的所谓水系说法都难能自洽,或自称姬水却无姜水,如乾县、武功的“漆水”说,河南新郑的“潩水”说,甘肃的“洮水”说等。或自称姜水却无姬水,如宝鸡的清姜河为炎帝故里一说,就没有对应的姬水。

文献依据和水系事实证明,唯有流淌在古周原(含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大地上的姬水流域(含雍水、横水、湋水、姜水)才是黄炎子孙最早繁衍生息的母亲河。

关于岐伯故里在哪里的问题?逻辑很简单,在交通不便的上古时代若不是同一地望怎们可能会岐黄论道呢?一个岐黄论道的历史事实,就将甘肃庆阳岐伯故里说和四川盐亭岐伯故里说在逻辑上彻底推翻了,况且甘肃庆阳岐伯故里说的依据是清·乾隆年间的《庆阳县志》,而四川盐亭岐伯故里说的依据竟然是其2001年12月一个《盐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认为盐亭是嫘祖故里,也是岐伯的故乡。而岐伯故里在岐山的历史文献却枚不胜举,北宋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记载:“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为太医,帝请主药方”。南宋罗泌撰的《路史·国名纪丙》记载:“高辛氏后列有岐氏,为黄帝同族。”,又云:“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南宋郑樵撰《通志》记载:“黄帝西至于小崆峒问道,见西北雍州长者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少者肌洁容美,俊逸潇洒,问后方知是神医岐伯之功。于时黄帝就恭请岐伯为臣,贵遵为天师,谋讨济世通途。”,昔日的小崆峒就是当今位于岐山南麓的孔头沟。《通志》还有记载:“岐氏,周古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古《凤翔府志》云:“黄帝医臣岐伯生于岐之阳,岐伯乃岐山西杜城人也”。

这些文献均证明了岐伯与岐山的密切联系,岐山今欣喜落成《岐伯纪念馆》,岐山人可以底气十足的宣告:我们这里是真正的岐黄故里。

●弘扬岐黄文化的精神实质

岐山在今落成的《岐伯纪念馆》内设立了《岐伯学堂》,《岐伯学堂》是岐黄文化爱好者们研习《黄帝内经》的场所,每周日有《岐黄康养文化讲座》,弘扬岐黄文化,解读黄帝内经,落实规划纲要,呵护身心健康是他们研习的核心。对《黄帝内经》的研究,学者们有一系列学术成果,学者们研究认为:岐黄文化是以阴阳平衡和五行制化的自然属性解释生命的科学;岐黄文化是以“气 ”为本源解释生命的科学;岐黄文化是以“心神 ”为生命动力解释生命的科学;岐黄文化是以“治未病 ”为理念呵护健康的科学。

学者们提示人们,中医是术,岐黄文化是道,两者可不要混淆,重术轻道是国人呵护健康的最大误区,《黄帝内经》奠基了中医,但《黄帝内经》绝不等同中医,岐黄论道而非岐黄论术。术是治疗,道是呵护,正确呵护自己不生病总比有病乱求医高明的多。弘扬岐黄文化,就是弘扬自我呵护健康的大道理,这是国人普遍缺失的知识。

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理清了岐黄论道之根本所在。对《黄帝内经》精髓理论的研究,学者们也给以极其精辟的归纳与总结,学者们认为,《黄帝内经》以“天人合一”的自然科学思维,构建起了严密系统的呵护身心健康理论,形神兼备论、标本兼治论、心主神明论、五脏藏神论、五气论、五志论、气机与心神论、精神内守论等等这一系列健康理论均为《黄帝内经》所首创,中华岐黄医学是生理与心理统一的科学,是医理与哲理辩证的智慧。

我们在岐黄故里弘扬岐黄文化,我们要让岐黄文化在岐黄故里再度辉煌,我们要让岐黄文化富养中华。

注① 规划纲要指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

  岐山县岐伯心理医学工作室  2025年10月30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