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生命科学
2024-08-18 05:58:40
  • 0
  • 0
  • 0

《黄帝内经》是生命科学

                           

人类作为生物,健康的活着是第一意识,如何呵护健康?于是人类有了第一部关于呵护肌体健康的著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诞生于姬水流域,故笔者称其为姬水文化。

‍《黄帝内经》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与医学圣祖岐伯先生最优秀的医理论道,“形神兼备”的伟大医学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建立了不朽功勋。毫无疑问,《黄帝内经》是姬水文化的一部经典。

《黄帝内经》里的“形神兼备论、标本兼治论、心主神明论、五脏藏神论、五气论、五志论、气机与心神论”,极其精准的揭示了肌体的功能与运行规律,形成了“和于阴阳、法于术数、淡泊虚无、精神内守、奢欲不劳、淫邪不惑、淳德全道”的健康理论和法则。

不要以为生命科学产生于现代,距今5000年前黄帝和岐伯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创立了生命科学,《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这样一段文字: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篇》还有这样一段文字:

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对于生命的规律《黄帝内经》早就说清了。对于科学养生,《黄帝内经》的理论更是头头是道,《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么精准的生命科学智慧,老祖宗在5000年前就发现总结出来了,了解并懂得中华民族的生命科学,才会有健康活着的乐趣。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