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文化论坛主旨
2025-11-02 08:42:47
  • 0
  • 0
  • 0

岐黄文化论坛主旨

          ---岐山县姬水书院工作室

弘扬岐黄文化,解读《黄帝内经》,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呵护全民身心健康是论坛的鲜明宗旨。  

● 岐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

生命的内涵是健康与愉悦的活着,人类作为生物,健康的活着是第一意识,如何呵护健康?于是中华民族有了第一部关于呵护肌体健康的论著《黄帝内经》,距今有5000多年历史。人类作为生物,愉悦相处是第二意识,人与人如何愉悦相处?于是中华民族有了第一部关于愉悦相处的论著《文王八卦》,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黄帝内经》与《文王八卦》是中华文脉的两部天书,这两部天书都诞生在中华民族的源头地古周原姬水流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也就体现在这两部天书里。补上天书这一课就打开了健康愉悦生活的大门。

●姬水流域是中华民族人脉与文脉的诞生地

根据春秋时代的历史学家左丘明所著的《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这是关于黄帝炎帝故里最早的记载,姬水流域是黄帝、炎帝和岐伯故里。中华民族号称黄炎子孙,黄炎子孙是姬姜联姻繁衍生息与壮大起来的民族,是一个源清流明的以姬氏为社会主流和以父系姬姓血缘为繁衍特征的民族传承历史,中华人脉与中华文脉更是一个紧密结合与不可分割的体系,多中心论或分散论都不能诠释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轨迹,研究清楚姬水与姬水文化,我们就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华民族繁衍、壮大与崛起的那股磅礴能量,就能感悟到姬水文化对我们这个民族滋养的功力,就会自然生发出对民族文化自信与传承的永恒意识。

为什么提出“姬水文化”?‍因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成于姬水,姬水自然就是中华人脉的肇基圣地。

为什么提出“姬水文化”?‍因为黄帝的后裔周人肇基于姬水,这个在姬水流域繁衍壮大起来的中华姬姓家族是黄炎子孙共认的血脉。

为什么提出“姬水文化”?‍因为中华民族有两部天书《黄帝内经》和《文王八卦》都诞生在姬水流域,姬水流域自然就是中华文脉的扎根地。

为什么提出“姬水文化”?因为姬水流域诞生了中华民族一十二位大圣人。第一位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第二位是医学圣祖岐伯先生,第三位是农耕文明的奠基者古公亶父,第四、第五位是江南文明的开拓者泰伯和仲雍,第六位是农耕文明的践行者西伯侯季历,第七位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周文王姬昌,第八位是周王朝的立国者周武王姬发,第九位是制礼作乐创建人类制度文明的先驱周公姬旦,第十位是廉洁行政的楷模召公姬奭,第十一、第十二位是彪炳史册的“成康之治”的周成王姬诵和周康王姬钊。

●什么是岐黄文化?

岐指医学圣祖岐伯先生,黄指中华初祖轩辕黄帝,所谓岐黄文化就是依托他们两人就人类健康问题而论道所形成的康养智慧,流传至今的《黄帝内经》是岐黄文化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原则的建构;《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脏腑经络、腧穴针灸原则的建构。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岐黄文化的鲜明特色,也可以说岐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科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康养智慧。

●岐黄文化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在人类早期的治病思想里,鬼神观念占居统治地位,不但病因要寻求鬼神因素,治疗也多以巫术之法,《黄帝内经》的诞生是人类治病思想方式上与传统巫术的决裂,让医学思维步入了科学轨道,《黄帝内经》作为护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的学术思想,决不可能属于某些人所谓的伪科学之列,热爱生命的国人欲求健康愉悦的活着,就得在康养理论与实践上返璞归真。

●为什么要弘扬岐黄文化?

重术轻道是国人呵护健康的最大误区。《黄帝内经》奠基了中医,但《黄帝内经》又不等同中医,岐黄论道而非岐黄论术。

术是治疗,道是呵护,正确呵护自己不生病总比有病求医高明得多。弘扬岐黄文化,就是弘扬自我呵护健康的大道理,这是国人大都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应有知识。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必须弘扬护佑了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五千年的这一康养文化智慧。

●岐黄文化的特色内涵有哪些?

①岐黄文化是以阴阳五行的自然属性解释生命的科学。

岐黄文化最鲜明的特征是以自然属性为立论基础,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人类作为自然物种,必定赋有自然特征与属性,以自然属性来解释生命现象,绝对符合唯物论的认识论法则。

“阴阳五行”理论是我国先民认识自然规律最基本的理论,《黄帝内经》正是以“阴阳五行”的自然属性为立论基础而阐述如何呵护肌体健康的大道理。

阴阳理论有三层逻辑:一是阴阳消长的逻辑;一是阴阳转化的逻辑;一是阴阳平衡的逻辑。五行理论有两层逻辑:一是五行相生的逻辑;一是五行相克的逻辑。

②岐黄文化是以“气 ”为本源解释生命的科学。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岐黄文化呵护健康最独特的理论之一。气是万物诞生的源头,气是维持生命的动力,人活一口气,气顺人活,气堵人病,气散人亡!其理论性、实践性和真理性是无可非议的。岐黄文化里的“气”是指五脏之精气以及随血液流动的营气和卫气,分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之精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维系肌体中气血津液的微循环功能。

③岐黄文化是以“心神 ”为生命动力解释生命的科学。

五脏藏神论精辟的论证了五脏与灵魂的关系,“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正是心、肝、肺、脾、肾这五种脏器要素和神、魂、魄、意、志这五种灵魂要素构成了形神合一的健康肌体。岐黄文化所独创的人体一元化理论,是生命体最科学的理论。  

④岐黄文化是以“治未病 ”为理念呵护健康的科学。

“治未病 ”思想体现了岐黄文化对健康的主动呵护理念,《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比喻很形象,是说待患病后再去治疗,就如同渴了才想起打井和为打井还得制造工具一样,必然就让病情延滞了。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句话是说最好的医生是能预防生病的医生。可以说由岐黄文化奠基的中国医学是预防生病的医学,是呵护人类健康的医学。

●《黄帝内经》的理论精髓有哪些?

《黄帝内经》是岐黄文化的经典,其精髓有“形神兼备论、标本兼治论、心主神明论、五脏藏神论、五气论、五志论、气机与心神论”等等。

一是“形神兼备”论,这是《黄帝内经》之纲,由此引申的“精神内守”理论是《黄帝内经》的养生纲领,所谓“内守”的这个精神,就是心理平和,外不感六淫,内不伤七情,今人所讲的心理平衡,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论著过了。

二是“标本兼治”论,以系统论为思维方式,认为人体各部分紧密关联,心理与生理密不可分,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通道,以气血津液为载体,以神为统领而构成生命之活力。正因为有着整体性观念,从而在病理分析与诊疗上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转化的思辨性特征,正因为有着治疗方法上的思辨观念,在治疗效果上就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对于标与本的关系《内经》的五脏功能论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①心藏神,主脉,志为喜,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②肝藏魂,主筋,志为怒,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③脾藏意,主肉,志为思,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④肺藏魄,主皮毛,志为忧悲,开窍于鼻,其华在毛。

    ⑤肾藏志,主骨、主髓,志为惊恐,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三是“心主神明”论,“主神明”是心脏的统帅功能,心脏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行为活动的总管。“脑为元神之府”,即大脑只是收集信息与储存信息的机构,长在脑袋上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头将收集的信息由神经传导给“心神”,由“心神”处理后再由神经传送给大脑储存,内经这一“心脑合一”理论在心理医学应用上更有实际意义和远景。

四是“五脏藏神”论,精辟的论证了五脏与灵魂的关系,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正是心、肝、肺、脾、肾这五种脏器要素和神、魂、魄、意、志这五种灵魂要素构成了形神合一的健康肌体。

五是“五气”、“五志”以及“气机与心神”论,精辟的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着人体的“肺、肝、肾、心、脾”,并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人的“喜、怒、思、忧悲、恐惊”这五种情志又对应着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情志之间也相互影响,即“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悲伤肺、喜胜忧”,“惊恐伤肾、思胜恐”,这精辟的理论对情志转归很有现代心理学意义。

●《文王八卦》是健康与愉悦生活的一盏思想明灯

“乾:元亨利贞”是文王八卦第一卦,这是周文王对大自然的赞美,是说大自然具有本分、亨通、惠利、永恒的品性。君不见大自然吹风、下雨、晒太阳,总是那么本本分分;君不见天道无亲,广赐恩惠,总是那么亨通;君不见大自然哺育万物,只图给予不图回报,总是那么惠利;君不见大自然生生不息,万古如一,总是那么永恒。文王以赞美天性的良苦用心既鞭笞纣王不道,也通过揭示天道法则予以启迪人性,做人要象天一样本分,做人要象天一样亨通,做人要象天一样利他,做人要象天一样诚信,人类一旦有了这种为人情怀,自然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元亨利贞”是周文王创导的人文道德标准,在周朝的文化建设中作为“四德”而普及,周王朝在社会治理中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作为政治纲领推行,将“元亨利贞”作为道德准则培育,其后中国哲学思想里才有了庄子的“天人合一”、墨子的“兼爱与天志”、孔子的“仁、义、礼、乐”以及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我们知道周朝江山八百多年依赖的不是拳头,而是文明智慧的感召力。

天道本是给予,人道何必索取?能看透这个天机,您就迈入了“淡泊虚无、精神内守、奢欲不劳、淫邪不惑”的精神境界,您就必定能活得既健康又愉悦。

当今的现实明摆着,多少自以为是的大人物身陷牢狱之灾难能自拔,为什么?就是因为文化忘祖。

君不见天道因给予而生生不息,而人道因无度索取而千疮百孔,期望健康长寿,领悟文王八卦智慧是正道,正如岐伯教导的那样“正气居位,邪不可干”,舍此任何邪门歪道都走不通。

“形神兼备”的健康法则和“元亨利贞”的天道法则是中华民族能够文明、发展与守正的两座文化灯塔,中华民族的源头姬水文化正是从呵护健康与缔造人品这两个方面奠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遵循“形神兼备”的健康法则和“元亨利贞”的人文法则是康养精气神的理论守则。

●请深度体悟《黄帝内经》里的这些康养金句。

一是皆度百岁的生命大纲

黄帝问歧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和于阴阳,法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注释:上古之人懂得自然规律,随和阴阳变化,效法自然规律,饮食起居规矩,不过于劳累,所以能形神兼备而尽享高寿达百岁。当今之人不是这样,沉迷酒色,欲望无度,起居没有规律,因耗散精气神到五十岁就衰老了。

歧伯继续答: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注释:上古在圣人教化之下,人们知道虚邪贼风随时防避,知道恬淡虚无而不损耗自己精气,能做到精神内守,所以疾病就不会发生。最根本的是心安少欲,心底坦然没有恐惧,劳作不过度,心情舒畅,体谅他人,大家都活得快乐。

歧伯继续答: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注释:还有就是吃饭不挑食,穿衣不讲究,兴趣能随俗,相互不嫉妒,民风淳朴。其次不被花花世事看得眼花缭乱,不被淫邪猥亵之事骚扰得心神不安,无论自己或愚笨、或聪明、或贤能、或平庸,都不为他人所困,契合自然规律,所以能百岁而不衰,走的端行得正就没有风险。

医圣岐伯的这三段话是皆度百岁的生命呵护大纲,要点就28个字:和于阴阳,法于术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嗜欲不劳,淫邪不惑,淳德全道。

●二是生命也有超常

黄帝问歧伯: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歧伯答: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注释:黄帝问岐伯,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答,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这段对话表述了生育能力也有超常的可能,更高妙的养生之道可以借鉴。

●三是养生真论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注释:我听说上古有神仙之类的人,通晓天文地理,把握阴阳节气,呼吸自然精气,秉持独立精神,肌体功能协调,其寿命与大自然一样没有极限,如同天道。

黄帝曰: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注释:中古有高人者,一丝不苟的遵循自然规律,顺应阴阳转化,应对四时冷热,摆脱红尘世俗,积聚心理能量,广游天下,开阔视野,可达到益寿延年之极致,如同神仙一般。

黄帝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注释:其次有圣人者,顺应自然规律,预防八风之邪,选择能适合世俗的生活方式,没有恩怨或仇恨,行为不违背世俗准则,穿戴合乎大众规范,举止不追求俗气,外不受他人骚扰,内更无自身之忧,以快乐为目的,以自我满意为结果,身心同步健康,也可以活到百岁。

黄帝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其次有贤人者,效法大自然规则,象太阳和月亮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据星辰位移安排日常劳作,具备反正都能适应阴阳的特征,适应四时变迁,模仿上古修行之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而高寿。

黄帝这段话全面论述了养生的真理,极其珍贵的告诉人们:您的健康就源于您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和顺应程度,或者说就源于您的精神格局,故称作上古天真论。


●弘扬岐黄文化的一项倡议

《中华圣祖园》建设倡议书 

       今岐山古周原是一座中华文化的富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创造中华文明的十二位大圣人的故里都在岐山,第一位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第二位是医学圣祖岐伯先生,第三位是农耕文明的奠基者古公亶父,第四、第五位是江南文明的开拓者泰伯和仲雍,第六位是农耕文明的践行者西伯侯季历,第七位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周文王姬昌,第八位是周王朝的立国者周武王姬发,第九位是制礼作乐创建人类制度文明的先驱周公姬旦,第十位是廉洁行政的楷模召公姬奭,第十一、第十二位是创建“成康之治”的周成王姬诵和周康王姬钊。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拟成立《中华圣祖园》建设委员会,广集全球华人人文与资金资源,共同挖掘周文化这座富矿,以文化滋养人性,以圣德感化人性,以智慧启迪人性,在人文圣地周原,打造一桩纪念圣祖和弘扬圣祖优秀文化的样板工程,让优秀的圣祖文化智慧点亮当今中华民族继续崛起的前程。

       盛世修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把“黄帝成于姬水”的历史典故变为现实,在岐山县境内的姬水湾畔修葺一座《中华圣祖园》,好让中华圣祖与先贤们在他们奋斗过的土地上有个落座、安息与纪念的场所,以表达我们中华民族后辈们对先贤圣祖的血脉与骨肉怀念之情。

       燕翼贻谋,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先贤圣祖们励精图治。报本追远,炎黄子孙们有责任怀念圣祖们的抚育之德。水源木本,我们应常思永记圣祖们的恩泽。适逢盛世,让我们秉天、地、圣祖清明之灵气,怀我辈追远之诚心,把《中华圣祖园》建设起来,荣宗耀祖,光昭千秋,庇护万世。

       圣祖们的功业,与天地齐名,与日月同辉。黄帝播百谷草木,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而《内经》作矣。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发展农业生产,使姬部落逐步强盛起来。太伯、仲雍奔吴,高让雄图,天伦信美,谦让开拓,至德天下,大道楷模。季历师承亶父遗道,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开疆拓土,很快使姬部落崛起。周文王姬昌承继祖业,囚羑里,演周易,发现“元、亨、利、贞” 这一天道法则,并引申为人文思想,建构了中华民族“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德文化政治体系和“本分之德、亨通之德、利他之德、诚信之德”的人文品德体系,为中华民族建构了一座神圣的精神文明殿堂,周文王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襁褓。武王姬发继承父王遗志,为民请命,替天行道,消灭残暴腐朽的殷商王朝,开辟了大公至信、道义流行的西周之文明盛世。周公姬旦、召公姬奭、成王姬诵、康王姬钊,他们遵循先王德治信念,共同打理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彪炳史册。

       崇德全道,经世致用,面对当今道德滑坡之忧虑,我们应当唤醒圣祖精神之自信,面对物欲横流之凶险,我们应当禀赋良善之觉醒,爱祖国就先从爱祖宗做起,慷而慨之,在圣祖们辛勤耕耘过的土地上,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建一座纪念圣祖们的《中华圣祖园》,顺天意、合民心,好让全世界的华人寻根祭祖、寄托哀思、安抚精神,也好让后世中华一代一代的子孙们牢牢记住中华文明的真相及其有过的灿烂天空。

       为此倡议,但愿我们灵魂共鸣。

  《中华圣祖园》筹备委员会

                   2022年仲夏



    2025年11月2日落笔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